青海西宁市城东区 春风化雨润民心 移风易俗气象新
◎ 赵越

    今年以来,从大操大办的“面子账”到简约文明的“新风尚”,青海省西宁市城东区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以特色实践活动发力,绘就移风易俗生动画卷。

    线上线下齐宣传 文明新风进万家

    西宁市城东区系统谋划移风易俗宣传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制定专项方案以及活动计划,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等组织,并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

    为滋养文明之花,城东区打出“线上+线下”组合拳。线下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文化广场等阵地开展宣讲活动50场次,惠及1200余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670场次,发放《青海省殡葬服务指南》《文明绿色殡葬倡议书》等宣传手册500册,受益人数超2000人。

    线上通过在“和谐东区”微信公众号开设专栏,发布文章33篇、原创视频15部,有的原创说唱视频被权威账号转载;在各级主流媒体发稿7篇,全网浏览超5万人次。

    殡葬改革破陈规 文明新风拂城乡

    在移风易俗改革方面,西宁市城东区紧扣“丧事简办、喜事新办、余事不办”目标,探索贴合村情的治理模式。

    八一路街道办事处团结村的村民,曾因婚丧之事大操大办承受了沉重的经济压力,2024年村“两委”创新推出“一茶双碗”待客模式:即以熬茶待客,一碗米饭和一碗熬饭就餐,将每桌宴席成本控制在200元内。

    特别是在丧事方面,涵养了文明新风。“村‘两委’逐户宣传时,我们让示范户现身说法。村民了解后得知,按新规办丧事开支能省60%,慢慢就都接受了。”团结村村民委员会宣传委员马金桂说。该村还建立了“三限”制度,即宴席不超过10桌、随礼不超过100元、时间不超过3天,由红白理事会全程监督,并将丧事办理情况纳入“文明家庭”评比等。目前,城东区已实施丧宴简办132件,45个村(社区)推广该模式,覆盖率达90%。

    2024年,该村村民的红白事平均支出从原先的5万元降至1.5万元,累计节约超10万元。

    “土味”宣讲受欢迎 移风易俗谱新篇

    在教育引导方面,韵家口镇朱家庄村作为西宁市城东区移风易俗示范村,组建了由村“两委”干部、老党员、乡贤等10余人组成的新风宣讲小分队,开展“文明殡葬进乡村”主题宣传活动。

    朱家庄村村民委员会党总支书记曹亮介绍,小分队采用“三讲三促”工作法(讲政策、案例、实惠,促观念、行为、习惯转变),使用方言让村民听得明白,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互动交流+现场示范”模式开展宣讲活动。

    今年8月,该村一村民去世,小分队第一时间上门,讲政策、算明白账:“以前每桌宴席的成本超过1000元,加上烟酒花费更高;现在每桌的成本控制在800元内,烟酒从简,能省不少。”有村民赞道:“土话里藏着让日子舒坦的‘文明密码’。”

    城东区林家崖街道的“文艺轻骑兵”也很活跃。林家崖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马晓芸说,这支由13名文艺爱好者、老党员等组成的队伍,用地方曲艺、“三句半”、青海“贤孝”等形式,把移风易俗政策编进文艺节目中,深受群众欢迎。

    西宁市城东区共有35支宣讲小分队,今年开展移风易俗宣讲273场次,覆盖人群15503人次,推动移风易俗宣传工作接地气、贴民心,让勤俭节约的美德“开花结果”,绘就一幅幅文明和谐的生活新图景。

 

当前:B3版(2025年09月1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