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日,一则关于“54岁河南阿姨考上中国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9月3日,中国政法大学党委宣传部回应表示,经该校研究生院核查,已录取的2025级硕士新生中,没有50岁以上、河南籍的人员。
从“励志样本”到“查无此人”,“54岁河南阿姨考上名校硕士”变成一场乌龙事件。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不少励志叙事正异化为精心设计的情绪消费品,令人真假难辨。
上述谣言之所以迅速传播,正在于其精准触及了社会的敏感神经。“54岁”“河南阿姨”“政法名校”等标签,组合成一个足以引发集体共鸣的符号。身份的反差、年龄的特殊、命运的转折,这样一个“大龄逆袭”的故事,既迎合了公众对“终身学习”的价值期待,又为普通人提供了一种对抗“内卷”的情绪出口。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人未核实真相便已主动转发、由衷点赞,因为人们期待的,或许并非事实本身,而是一个符合心理预期的“好故事”。
然而,当励志成为套路,感动沦为生意,这类叙事就难免滑向虚构与夸张。骗局一旦被戳穿,不仅消耗公众信任,更伤害那些真正在努力打破偏见、突破自我的个体。
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我们的舆论场总是周期性地陷入这类“叙事陷阱”?这固然折射出社会对打破年龄歧视、实现教育公平的深切期待,但更反映出部分自媒体创作者在流量驱动下放弃内容审核、追逐热点炒作的浮躁心态。当情绪溢价高于事实价值,“传奇”就越容易代替“平凡”,“奇迹”就越容易掩盖“日常”。
面对类似事件,公众需要多一份清醒:在感动之前先求证,在转发之前先思考;而内容生产者更应珍惜社会信任,恪守真实底线,不能任由励志变成虚构的通行证。平台方也需进一步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对明显存疑的信息加以标识或限制传播,避免虚假叙事持续发酵。
更重要的是,我们或许应该努力让“大龄求学”去标签化、去“奇观化”。当一个54岁的考生不再成为新闻,当终身学习不再是偶然的个例,而是一种常态,我们所追求的学习型社会才会真正到来。健康的励志文化,不应建立在编造神话的基础上,而应源于对多元成长路径的尊重、对个体选择的支持,和对教育公平的持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