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名字引起舆论关注。比如,8月31日,山东德州天衢东路小学新生报到,一年级新生的名字惊艳众人:扶苏、知潼、邕熙、雨桐、思源、浛妤、琛昊……有网友表示,好像打开一本古风小说,怎么不见子涵和梓萱了?有人感叹,原来“子涵、梓萱”时代已经过去,“扶苏、知潼”的时代已经来临。
中国人注重起名字,名字在不同年代体现出不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特殊的期许。每一代人的名字有着一些共性特征,有着特定时期的历史印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国、援朝等名字成为主流,是家国情怀在名字上的彰显;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伟、强等单名盛行,体现出物质生活逐步改善后民众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向往;进入新世纪,受偶像剧等因素影响,子涵、梓萱等名字个性十足。
如今,公众对历史和古典文化的喜爱,催生出扶苏、知潼、邕熙等古风类名字,弥漫着浓郁的古典韵味,让孩子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名字开始。据报道,在含有古典元素的名字中,植物意象、节气时令、历史典故等占比较大。
饱含中国古典韵味名字的出现,承载着家长复兴传统、传承文化的希望,这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觉醒,这既是汲取中国古典文化精神养分的具象表达,也是近些年来社会心理演进、传统文化复兴浪潮推进的结果。这种对古典文化润物细无声的传承,比任何口号都更有生命力。
特别是,当家长与老师对新生讲述其名字含义,以及背后的诗词故事、文化渊源,这便是一次生动的文化教育。当扶苏、知潼们在校园里相遇并自我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责任,就历史性地落在了他们肩上。
取名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行为,名字的多元性、丰富性才是正常的态势。古风名字以其诗意和文化深度受到新一代家长青睐,具有现代感的名字,则是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的综合表达。既有古风古典意蕴的名字,也有现代感的名字,这样的参差多态是“各美其美”的体现。
每一个被父母精心设想的名字,都凝聚着父母深沉的爱意,饱含着父母美好的期望。不过,名字固然重要,比名字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让孩子在成长道路上追求名字所蕴含的美好,让名字成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指引其健康成长,激励其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