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长鸣的《731》不存在“少儿不宜”
◎ 郭宝哲

    9月18日,电影《731》正式揭开神秘面纱,实现全球同步上映,让全世界共同审视这段黑暗历史。然而,据媒体报道,《731》“少儿不宜”的声音却悄然出现。

    事实上,这部揭露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暴行的影片,非但不应“少儿不宜”,反而是给孩子的一堂生动历史课,让他们在真实的历史面前流泪、思考,远比回避与粉饰更有意义,因为铭记黑暗,才是对光明的最好守护。

    所谓“少儿不宜”的担忧,本质是对孩子承受力的过度焦虑。有人担心影片中的暴行场景吓到孩子,担心沉重历史压垮童心。但别忘了,731部队的罪行不是虚构的恐怖故事,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人间惨剧,他们把无辜者当作“活体实验材料”,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等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伤疤。这些历史,不该因“残酷”而被藏进角落。广大未成年人需要知道,今天的和平不是凭空而来,是无数先烈用血泪和牺牲换来的;他们需要明白,“反人类”不是课本上的抽象词汇,而是曾经真实摧残生命的罪恶。适度的震撼与悲伤不会摧毁童心,反而能让他们更早懂得和平的珍贵、正义的重要,建立起对历史的敬畏。

    让孩子观看《731》,是为了传递“拒绝遗忘”的历史责任。历史教育最可怕的不是让孩子看到黑暗,而是让他们对黑暗一无所知。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否认731部队开展细菌战研究、南京大屠杀等罪行,篡改历史教科书,试图抹去这些血腥记忆。如果我们自己都以“少儿不宜”为由,不让孩子了解真相,岂不正中了日本右翼势力的圈套?当孩子在影院里为受害者的遭遇流泪,当他们看到731部队的暴行时感到愤怒,这种情感共鸣会化作深刻的记忆,让“反对战争、捍卫正义”的种子在心中扎根。

    更重要的是,《731》传递的不仅是痛苦,更是“向阳而生”的力量。影片没有沉溺于暴力展示,而是通过平民视角展现受害者的抗争、良知者的觉醒,让观众看到黑暗中的微光。比起刻意营造“无菌”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在真实历史中学会思考、学会珍惜,才是更有温度的教育。

    历史从不是“少儿不宜”的禁区,回避才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731》的警钟,不仅要为成年人而鸣,更要让孩子听见。这部影片,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必修课”,让历史的记忆代代相传,让正义的火种永不熄灭。

当前:3版(2025年09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