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版大脑、胆囊挂件、带笑脸的阑尾公仔……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协和时光文创店里,这些带有医学元素的毛绒挂件成了消费者眼中的“香饽饽”。近日,一股文创热席卷医院。不少医院根据自身风格打造医学文创,不仅能起到情感疗愈、提升公众健康意识的作用,也成为优化就医环境、凝聚医护人员职业认同的重要纽带。
医院文创的兴起和走红,改变了公众对医疗机构的刻板印象。各式各样、充满“反差萌”的医院文创,不仅是医院积极与公众互动、努力彰显医院文化的鲜活表达,更是被赋予情感疗愈、文化凝聚、健康科普等重要意义,这是医疗行业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为中心”转变的写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医院文创却陷入“重娱乐、轻科普”的误区,比如简单堆砌医院元素、造型十分夸张等。
真正好的医院文创,要寻求医学专业性与通俗化表达的平衡,成为科普医学常识的“移动课堂”。一方面,在设计上要扎根医学本质,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中。比如,在穴位按摩仪文创上标注各个穴位的位置,在胆囊挂件上标注护胆的相关知识等。另一方面,要创新知识传播方式,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比如,让店员在销售的同时普及医学知识,在宣传上构建起立体化的传播矩阵等。
进而言之,医院文创的长远发展,不能仅靠单点创新,更要靠系统革新。当前一些医院开发的医院文创,只是打造全民健康传播矩阵的第一步,后续要通过更多方式将抽象的医学理论,转化为与公众日常生活接轨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医院文创的生产,不仅要联合医学专家、传播学者、设计团队等,共同构建起一条从产品设计到知识输出的完整链条,也要警惕过度商业化的倾向,始终以提升公众健康知识为终极追求。
总之,医院文创的价值,不在于“卖了多少”,而在于“传播了什么”。不让医院文创的“萌感”盖过科普,就必须坚守健康科普的初心,并兼顾科学性与趣味性、专业性与通俗性,医院文创才能真正成为医患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健康知识的“传播使者”,在严肃医学与公众认知之间架构起一座温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