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从两岁起进入语言爆发期,词汇量激增,儿歌、童谣、顺口溜,听几遍就可以一字不落地复述出来,听着女儿奶声奶气的声音,我突然意识到,也许可以教她学古诗了。
于是我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教女儿读古诗。我最开始教的是五言诗,比如看到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我教孩子《春晓》;在公园的湖边看到游泳的白鹅,我教孩子《咏鹅》;临睡前看到窗外的月光洒进卧室,我教孩子《静夜思》……不拘于时间、地点、形式,千年之前的诗人有感而发遂作诗,现在我们学诗主打一个“随遇而学”。学龄前期的孩子记性好,跟着我念几遍,她自己就能完整地背下来,我的心里熨帖极了。
一天中午,我正在挑拣红小豆准备熬稀饭,女儿看到一粒粒红红的豆子,用小手摸了摸,自然而然地背起诗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我惊讶于女儿的联想力,不禁感慨古诗的生命力。
时间一长,睡前一首诗已经成了我和女儿睡前的固定“节目”。熄灯后,我和女儿亲密地依偎在一起,说说悄悄话,唱唱童谣,背背古诗,温馨又放松。
“妈妈,‘危楼高百尺’的下一句是啥?你接。”有一天临睡前,女儿模仿我说话的语气提问我。“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我赶紧接上。“妈妈,你棒棒的!”女儿又模仿我平日表扬她的语气夸赞我。
“宝宝,今晚上你为什么要妈妈背这首诗。”“因为我看到星星了呀。”我看了看窗外的繁星点点,搂着女儿感慨万千,“教学相长”在此刻具象化。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会模仿你的一言一行,我在教女儿学习的同时,女儿也在模仿我。她在一天天长大,要学习的知识也越来越多,为此我也在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只为了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