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开学后的第一天,女儿月亮放学到家,就躲进了自己房间,“砰”地关上了房门。我和妻子面面相觑,轮番敲门询问,女儿的房门就是不开。突然,女儿带着哭腔对我们大喊道:“我现在很烦,不想听你们讲道理!”
这时,母亲走了过来,挥了挥手,让我们先离开,让月亮放她进去。女儿是母亲从小一手带大的,感情很好。有母亲出手相助,我和妻子顿时松了一口气。随后,房间里隐约传来母亲的声音:“是啊是啊,怎么能这样呢?”“简直太讨厌了!”……
20多分钟后,母亲出来了,看见我们夫妻俩一脸担心,她安慰道:“没什么大事儿,就是月亮和同学闹了点儿小矛盾。她好心借给同学画笔用,同学喜欢上了这支画笔,不想还给月亮,我现在已经把她安抚好了。”随后母亲耐心地向我们传授经验:“以后小孩子遇到一点事情,你们先别忙着给她讲道理,先照顾照顾她的小情绪嘛。”
我和妻子一愣,以往和女儿相处的画面浮现在眼前:从女儿懂事起,每次女儿一哭闹,我们总说“先别哭”;每次女儿一耍脾气,我们总安慰道“先别着急”……最后还始终不忘来上一句:“我们看看问题出在了哪里,好不好?”我们总是想通过“讲道理”,让女儿成为一个能掌控情绪、冷静处理问题的人,现在看来,似乎适得其反。也许我们的出发点没有错,却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法官”,只判断对错,而没有正视孩子的负面情绪。
经母亲这么一提醒,我和妻子意识到,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的教育渐渐缺少了“共情”这一步。孩子尚幼时,但凡有一点哭闹,我们做家长的总会先安抚孩子的情绪,为什么孩子渐渐长大后,我们不再第一时间感知孩子的情绪呢?
仔细想想,“没事儿的”“不用担心”等等这类话语其实有时候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如果再进一步告诉孩子该如何改正,也许就会让本就伤心的孩子更加沮丧。
第二天晚上,我尝试着与女儿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烦心事儿主动吐槽给女儿,赢得了女儿的共鸣。女儿虽对我的工作内容一知半解,但她一直站在我的角度安慰我。之后,女儿也主动和我谈起昨天的事情。我恍然发现,也许很多时候,孩子根本不需要大人的建议,她自己就能顺利解决问题。在孩子闹情绪时,她往往不是在寻找答案,而是期待被人理解,获得情感上的支持。
我想,也许做“不讲道理”的父母,才是走进孩子内心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