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充电口之争 服务与文明的考验
◎ 汪昌莲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有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帖称,自己乘坐高铁列车时想给手机充电,却不想被前排乘客告知,自己正前方充电口的使用权属于前方座位,便疑惑列车上充电口的使用权划分是否科学。对此,铁路12306客服人员表示,列车上的充电口没有明确归谁使用,正常情况下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如果出现分歧,可以找列车员帮忙协调。

    列车上设置的充电口,本应是便民利民的贴心设计,但在实际使用中,却演变成“谁先占有谁使用”的抢夺战。有人一上车便直奔充电口,插上充电器,后来者只能遗憾;更有甚者,有乘客因争抢充电口发生口角,影响车厢秩序。这种现象折射出的,不仅是充电口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缺乏统一的使用时长管理机制,更是公共服务理念与规则设计缺位。充电口抢夺战,不仅破坏旅途的舒适与文明,也背离公共交通设施“公平、普惠”的初衷。

    列车充电口虽小,却是现代出行的刚需,其背后是乘客对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的期待。当一项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沦为“抢夺品”,说明系统性制度设计与服务保障存在短板。

    对此,舆论不应将责任简单归咎于个别乘客不文明,解决之道在于“增量”与“优化”。在列车车型更新换代之际,铁路方面应将充电口的数量与布局纳入标准化设计。例如,在每排座位下方或扶手处增设USB接口与交流插座,实现“一坐一充”或“隔座可充”,从源头缓解资源紧张。同时,可借鉴机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智能充电设备,引入“限时使用”机制——充电满两小时自动断电,或通过扫码预约、分时计费等方式提高使用周转率,避免“占而不用”的浪费。

    特别是,应建立清晰的使用规则与引导机制。铁路部门可在车厢广播、电子屏或服务指南中明确充电口的使用规范,倡导“共享共用、文明充电”理念。乘务员也可在巡检时对长时间占用行为进行友善提醒。规则的建立,不是限制自由,而是保障更多人的权利。

    从更深层次看,列车充电口之争,也折射出部分乘客在公共空间中缺少“共享精神”。当乘客主动拔掉已充满电的设备,让身后焦急的旅客使用,那一刻,比电量更充盈的是人心的温暖。

 

当前:3版(2025年10月1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