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进路
◎ 邵笑

    当前,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社会各个领域。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思想引领的主阵地,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将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旨在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使其真正入脑入心。

    解困与赋能: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高校思政课的时代价值

    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语义理解和多模态交互方面具有突出能力。这些能力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创新性、思想性、理论性与亲和力提升的需求,其赋能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供给、模式创新与评价改革三个维度。

    赋能内容供给。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常受限于教材更新速度与教师知识结构,在时效性与鲜活度方面存在不足。生成式人工智能具备及时处理、整合与分析海量信息的能力,可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内容辅助。从理论意义上看,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代化、大众化阐释的资源和形式,可使抽象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案例、图表、视频甚至虚拟场景,增强理论的表现力和说服力。从实践意义看,针对“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等重大理论创新点,教师可借助该技术即时生成配套的新闻报道解读、历史脉络梳理、国际比较分析等教学素材;还可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实现内容的“精准滴灌”,改变“一盘菜大家吃”的粗放模式。这既能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成长需求。

    赋能模式创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推动了新型教学结构的出现。AI辅助技术的出现架构起了传统“主—客”之间的桥梁,可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高校思政课中师生的角色定位。例如,它可以扮演常态化的助教,处理学生关于课程安排、概念查询、作业提交等常规问题,并对复杂理论问题进行初步解答和资料推荐。这有助于将教师从大量重复性答疑工作中释放出来,更加聚焦于价值观的积极引导、情感的有效交流和思考的深度启发,实现更高阶的教学目标,推动教学模式的实质性转型。

    赋能评价革新。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期中期末考试、论文等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倾向于日常发言与出勤,较难完整反映学生思想观念的发展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信息处理与分析方面的特性,为实施更科学的过程性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比如,在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智能工具分析学生的课堂发言文本、小组讨论记录、课后作业情感倾向等,生成可视化的学情诊断报告,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知识盲点及兴趣变化,从而实现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和个性化辅导,真正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教学评一体化闭环。

    实践与进路: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场景设计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最终要落脚于具体的教学场景之中。在备课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成为教师的“智慧参谋”。比如,可直接向其提问,“能不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讲清楚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或者“围绕‘共同富裕’这个话题,设计一个十分钟的课堂辩论流程”,就可快速获取教学灵感和素材初稿,大大拓宽备课视野,提升备课效率。

    在教学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打造课堂的“沉浸互动”。比如,在讲授“抗日战争”时,可让学生与由AI模拟的历史人物进行对话,增强学生的课堂沉浸感;在分析当前国际热点时,可组织一场由AI提供背景信息和各方观点的模拟“联合国辩论”;讲课中间穿插一些AI实时生成的选择题或问答题,既检验听讲效果,也活跃课堂气氛。

    在拓展环节,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助力实现“个性化研习”。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让AI推荐一些相关的读物、视频,或生成一个适合学生独立探究的小题目。学生自己也可将AI当作“陪练”,针对某个观点与其讨论,在反复思考中理清自己的思路,锻炼思维能力。

    机制与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支撑体系

    为确保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行稳致远,必须建立系统化、多层次的机制保障体系,以实现技术应用从“可用”向“好用”“用好”转变。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规范。当前,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教育部也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中国智慧教育白皮书》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推动人工智能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战略指引和制度保障。在此基础上,建议未来进一步出台针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专项指导意见,组建各级各类专项指导小组,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与伦理边界,为该领域的规范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在高校层面,可成立由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信息技术中心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专项工作组,统筹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思政课中的试点与应用。同时,应建立健全AI生成内容的审查机制与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制定智慧课堂应用标准,为教师安全、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人机协同素养。教师是发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作用的重要主体。必须开展常态化、分层次的教学技术培训,以帮助教师掌握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技术价值观,掌握如何善用技术。也可通过组织教学案例研讨、优秀课堂观摩、跨学科交流等活动,着力提升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设计教学活动、深化价值引领的能力,打造一支既精通思政教育规律又熟悉智能技术应用的高质量师资队伍。

    建立评估反馈与持续优化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保障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应建立涵盖教学效果、学生获得感、师生互动性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定期对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评估。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反思、分享经验,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案例库、实践模式等成果的持续丰富与迭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总而言之,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转型已是时代必然。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是一场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伟大征程。它既要求我们始终坚持服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不动摇,同时也要求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持续创新的勇气和更加务实的精神,重新构想高校思政课的未来图景,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背景下,不断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作者系吉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当前:B3版(2025年10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