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进程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在于全面提升思政引领力。思政引领力是高校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的核心能力,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当前,面对价值观念多元碰撞的新形势,高校唯有不断强化思政工作的思想导向力和精神凝聚力,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真正培育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保教育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一、 把稳方向之舵:准确理解“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
所谓思政引领力,本质上是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引导思想、塑造价值的能力,其核心在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以知识讲授为基础、以思想感召为关键、以价值塑造为根本,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明辨是非曲直。只有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高校才能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而在多元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中始终掌握主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从而把稳思想之舵,奠定立德树人的坚实根基。缺乏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高校的育人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灵魂。
二、 筑牢教育之基:深刻把握“立德树人”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就是“立大德”,通过思政课程的显性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性价值观教育,涵养受教育者的崇高精神与理想追求;所谓“树人”就是“树新人”,基于社会需求与个体差异,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使个人能够适应新环境、满足新要求、担当新使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唯物史观认为,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它既是现实的人的抽象反映,也对现实的人的存在与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所以“立德”与“树人”辩证统一、相辅相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随着“立德树人”内涵的不断拓展,高校必须将知识讲授、价值引领、能力培养深度融合,引导受教育者树立远大理想,胸怀家国大义,热爱人民,奉献社会,将自身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之中,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推进祖国繁荣富强。这既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内涵,也是提升思政引领力的最终指向。
三、 创新方法之径:全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式创新
提升思政引领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必须克服方法陈旧、模式僵化的问题,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首先,要深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探索沉浸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将宏大理论叙事转化为生动实践认知,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金课”。其次,要积极拓展网络思政新阵地,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作传播优质网络文化产品,活跃线上互动,净化网络空间,使互联网成为育人的最大增量。最后,要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深入挖掘各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与育人功能,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有效贯通,让所有教师、所有课堂都承担起育人责任,形成协同效应,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四、 汇聚协同之力:系统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凝聚最广泛的力量,构建起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方位协同的“大思政”育人体系,是提升思政引领力,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为此高校要做到:第一,锤炼教师队伍“主力军”,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第二,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同时将育人工作延伸至课外,拓展至社会,健全实践育人机制,让学生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劳动体验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第三,筑牢校园文化“主阵地”,营造积极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在此基础上,还要推动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紧密协作,明晰各自责任,畅通衔接机制,形成强大育人合力,确保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生活的每一个场域,都能得到正确引导和悉心栽培。
五、 巩固实效之果: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评价与保障体系
为巩固提升思政引领力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促进实效,高校必须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导向清晰、激励有效的评价与保障机制。一是要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坚决破除“唯分数、唯升学”的片面倾向,将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发展、综合素养以及院校的育人成效、文化氛围纳入重要评价指标,引导教育工作回归育人本源;二是要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加大对思政工作队伍、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网络平台建设的投入与支持力度,提供必要的政策倾斜与资源配套;三是要建立健全督导监测与反馈改进机制,定期对育人成效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推广经验,实现工作的持续改进与良性循环,从而不断巩固和深化育人成果,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栋梁之材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支撑。
(作者单位:南宁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