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时说先学习后付款,边学边赚钱,其实根本挣不到钱。”“课没上几节,想退课时却背上了6000元的债务。”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来,不少网友向人民网“人民投诉”平台反映,一些培训机构以“兼职赚学费”为诱饵,结果所谓的“先学后付”,实际是“先学后债”。
报名参加“先学后付”培训的人,有爱好学习、积极追求进步但收入较低的社会人士,也有毕业不久,在工作岗位上立足不稳,在经济上尚未完全独立的人,甚至还有为就业发愁的求职者。一些培训机构抓住这些人的需求推出“先学后付”,求学心切的年轻人很难识别其中的陷阱。
其实,一些“先学后付”是“培训贷”的变种,但比“培训贷”更具迷惑性、欺骗性。比如,有培训机构以先学习获得兼职,以兼职收入交学费为卖点,或以提供高薪就业岗位等为幌子,让想要学习充电的年轻人放松警惕,先踏进培训机构的门,再实施“培训贷”连环套。一些年轻人参加了这样的学习,不仅培训课程及其结果与想象的不一样,而且学习后也未必拿得到兼职收入,所谓“高薪岗位”更是不了了之,还因此背上一笔债务。
年轻人爱学习,想掌握更多技术,应给予支持鼓励。对于“先学后付”沦为“先学后债”,监管部门应完善监管制度并加强监管,不能让爱学习的年轻人破财伤心。
2023年5月,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预警提醒学生,不要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2月公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指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情况下办理“消费贷”。
治理“先学后债”仅有这些预警和提醒不够。各地各级监管、司法等部门要协同发力,积极探索监管办法,为年轻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培训机构的宣传、培训、收费、退款制度,监管部门需完善管理章法,对违规机构或行为人,应依法履行提醒、约谈义务;司法部门要对隐瞒贷款事实、虚构就业承诺构成欺诈的培训机构依法查处,判决撤销合同并退还费用,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金融机构要强化贷款资质审核,慎重对待相关贷款,并与教育、人社部门协同规范贷款资金流向;学校、家长等也应提醒年轻人擦亮眼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勿盲从跟风,不对培训机构“包教包会”“兼职接单”等承诺有过高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