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词文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创新实践
◎ 董小燕

    弹词文学是中国传统说唱文学的重要品类,自明清时期兴起时,就以“说噱弹唱”为核心形态在民间扎根。它既是市井百姓日常精神消遣的选择,也是承载历史记忆、道德理念与文化基因的具体存在,其文本用通俗语言搭建叙事框架,情节多具曲折性,如《珍珠塔》《玉蜻蜓》等经典剧目便依托这样的文本特点,将忠孝仁义的伦理准则、家国情怀的价值导向与处世智慧的生活经验融入其中,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完成了价值观的隐性传递。

    当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文化自信培育、公民道德提升与社会精神凝聚作为重点方向,在这一背景下,重新梳理并发掘弹词文学的当代价值,推动这门传统艺术从博物馆式的静态保存,转向生活场中的动态参与,不仅能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深厚历史底蕴,还能借助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感知的形式,搭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有效桥梁,让精神文明的相关理念在文化浸润中自然传播、生长。

    一、弹词文学的内核价值:精神文明建设的道德养分库

    弹词文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始终以人为中心,通过对具体人物的鲜活塑造与具体故事的细腻演绎,将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道德准则自然传递,这种传递方式与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深度契合。如经典弹词《描金凤》,主角徐惠兰深陷多重困境时,既未因生存压力背弃承诺,也未在利益诱惑前动摇本心,始终以诚信为立身之本,以知恩图报为行事准则,他在关键节点的抉择过程,是对传统伦理中“义利之辨”的具象化呈现,为当代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可感知、可参照的现实范本。弹词文学中还有大量承载家国情怀的内容,《再生缘》里的孟丽君便是典型,她凭借自身才学突破封建时代的性别桎梏,以智慧与胆识投身报国之事,既彰显了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担当,又能与当代社会倡导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等核心价值观产生跨越时空的共鸣。这些藏在叙事细节里的道德理念,借着讲故事的过程融入受众认知,成为滋养精神文明的重要养分。

    二、弹词文学的传播优势: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众沟通桥

    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落地,即让文明理念真正走进大众生活、融入日常认知,而弹词文学与生俱来的民间性与通俗性,为这种落地提供了适配载体。相较于理论宣讲具有的严肃性,弹词文学以说构建叙事脉络、以唱传递情感内核,语言直白且富有生活气息,节奏随内容需求灵活调整,既能在传统茶馆书场中吸引中老年受众持续关注,也能通过内容改编贴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偏好。苏州弹词《雷雨》的创新实践就是典型例证:创作者未脱离弹词弹唱的核心形态,将曹禺先生笔下的经典故事与现代社会关注的家庭伦理、人性价值思考相融合,再借助线上直播、短视频片段等传播渠道扩散。当前其累计观看量已超千万,不少年轻观众正是因为弹词版《雷雨》开始主动接触传统艺术,同时,在对剧情的情感共鸣中深化了对责任、真诚等文明理念的认知。这种传统表现形式与现代传播内容相结合的模式,打破了精神文明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圈层壁垒,让文明理念能伴随弹词的琴声与唱词,深入街头巷尾的日常场景、融入百姓的生活感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效果。

    三、弹词文学的传承创新: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自信源

    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始终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坚实支撑,而弹词文学作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艺术形式,其传承与创新的每一步实践,本身就是文化自信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弹词文学的活态传承,为精神文明建设筑牢了关键的文化根脉,相关领域通过系统整理濒危剧目、定向培养青年演员、深入校园开展传承活动等具体举措推进这一工作,如苏州评弹学校专门在中小学开设弹词兴趣课,让青少年在逐句学唱弹词选段、逐步了解曲目背后故事背景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江南文化特有的细腻质感与深厚底蕴,进而转化为对本土文化的真切认同;另一方面,弹词文学的创新发展,为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活力。部分创作者主动聚焦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等当代社会核心主题进行新剧目创作,如弹词开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弹词特有的悠扬曲调为载体,清晰传递出生态保护的重要价值。这些创新作品既延续了弹词文学在表演形式、语言风格上的艺术特质,又紧密贴合当下时代的发展脉搏,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成功转变为能反映当代社会精神风貌、传递先进文明理念的新载体。

    结语

    弹词文学不是尘封的历史遗产,而是能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注入温暖与力量的存在,其内核中的道德养分可滋养公民品格,传播时的通俗优势能拉近文明与大众的距离,传承过程中的创新实践则能夯实文化自信,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为文明发展提供独特支撑。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中,我们必须珍视弹词文学这类传统艺术的价值,守护其“说噱弹唱”的艺术本真,并鼓励其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让这类传统艺术不再只是博物馆中供人观赏的展品,而是能出现在街头巷尾的鲜活存在,能留在百姓心中的深刻记忆,最终依靠传统艺术所蕴含的力量,照亮精神文明建设的宽广道路,让文明的种子在持续的文化浸润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系盐城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当前:B3版(2025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