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探索
◎ 崔少鹏

    基础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石,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要求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基于此,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路径,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价值观教育在实践中取得更好成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少年。

    一、深化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课程设计,首先要深入挖掘各学科知识中蕴含的价值观教育元素。在语文教学中,除了教授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运用技能,还要通过精选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理解其中体现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可设置与价值观相关的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可设计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实地考察的学习任务,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环节,学校应当根据价值观教育的要求,积极开发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校本课程资源,选取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材料。

    二、构建以价值观为导向的校本研修与教师培训体系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的校本研修与教师培训体系,一方面需要重视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认同。可定期组织教师交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会,以增进教师的理论认识,促使其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教育信念,为在教育教学中有效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学校应当将价值观教育作为校本研修的重要内容,研修内容包括教育目标的细化、教学案例的分析、教育经验的分享等,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助合作,形成共同研究、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还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状态,为教师进行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更好地将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学生。

    三、开展价值观实践活动,助力学生德育发展

    教师可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维度,设计系列化的实践活动主题: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方面,可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走访革命前辈、了解国家发展成就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感情;在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方面,通过开展社区服务、环保行动、公益活动等,让学生体验个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在培养学生的诚信品格方面,通过建立诚信考场、开展诚信主题班会、组织诚信故事分享等,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在活动开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活动的意义和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活动过程中,要适时给予方法指导和精神鼓励,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参与热情。在活动后,要组织学生交流参与活动的感受和收获,深化对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促进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思想成长和品德发展。

    结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必须通过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和学生实践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在课程设计层面,将价值观教育自然融入各学科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在教师发展层面,构建完善的研修培训体系,提升教师践行和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愿与能力;在学生成长层面,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灵、外化于行动。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的深入,应持续探索信息技术与价值观教育的深度融合,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使核心价值观在新生代心中深深扎根。

    (作者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与评估院助理研究员)

当前:B3版(2025年10月2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