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新阶段,科学家精神被赋予多维度的价值取向,其内涵体系涵盖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等方面,成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宝贵资源。这种精神通过思政课的系统融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还能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
一、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时代价值
(一)强化思政课教学的育人效能
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先进性与时代性为思政课提供了生动教材。在一体化教学中,这种精神通过各学段的有机整合,形成全过程育人格局。思政课教师应该将科学家故事嵌入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中,确保学生从小学阶段的启蒙认知,到中学阶段的理论深化,再到大学阶段的实践应用,实现螺旋上升的教育效果,推动学生将精神内涵转化为内在动力。
(二)服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科学家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支撑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统一。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中,这种精神引导学生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从基础教育阶段的情感陶冶,到中等教育阶段的价值导向培养,再到高等教育阶段的实践能力塑造,思想政治课程在不同学段呈现出递进式的教学目标定位与内容侧重。
二、科学家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管理机制,保障融入落地
教育部门要统筹顶层设计,制定一体化课程标准与教材体系,明确各学段的权责划分。学校要建立协调小组,组织教师培训与资源共享,推动科学家精神从课堂延伸到校园活动。社会组织要参与基地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确保融入活动有序开展。这种机制强化家校社合力,实现精神教育的系统推进。地方教育机构定期评估融入效果,调整政策导向,形成闭环管理。还可跨区域合作共享科学家资源库,促进均衡发展。还应通过党政部门协同配合、分工负责,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在师资培养与活动开展中投入专项资金,保障资源可持续供给。
(二)提升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模式
思政课教师要深化科学家精神学习,通过集体备课与跨学科交流,增强科学修养与一体化意识。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将抽象精神转化为具体任务,学生分组探究科学家事迹,结合课程开展协作探究。这种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协同能力,推动科学家精神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内化转变。网络平台应开发资源库,补充线上学习渠道,扩展教学场域。在教师方面,教育部门、学校要选聘复合型人才,融合政治素养与科学素质。课堂设计分层讲解,适配大中小学学生认知梯度,螺旋上升深化理解科学家精神。实践环节邀请专家讲述科学家故事,增强情感共鸣。评价注重过程反馈,鼓励学生反思实践收获。
(三)优化课程衔接,强化实践效果
各学段课程设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侧重体验式启蒙,中学注重理论探究,大学强调沉浸式实践。开展跨学段交流活动,举办专家进校园讲座,融通教学资源。评价机制覆盖任务完成度与学生获得感,动态调整路径,确保精神教育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教材修订要整合科学家元素,形成立体体系。在实践基地开展研学活动。线上线下结合,创建网络资源库,录入优秀教案。多元化评价融合自我与他者反馈,优化教学原则。资源循环发展,挖掘跨学科元素,精准把握过渡点。示范活动如同课异构,推动规范化建设。
结语
将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体系与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有机融合,可以通过价值基础的确立、管理机制的构建、教学模式的创新与课程衔接的优化,形成闭环育人体系。这种路径不仅能促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还可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注入精神动能。持续深化这一实践,将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不断前行。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度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川“两弹一星”文化研究中心项目课题“两弹城科学家精神赋能绵阳市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实践路径研究”(MY2025ZX021)、2024年度绵阳市社科联-校地共建专项课题“共建高校红色研学项目 赋能绵阳经济文化发展”(TFXY2024YB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