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场丧事,宰杀耕牛少则七八头,多则二三十头、花费二三十万元,给主客双方都带来沉重的经济与人情负担,甚至出现‘老人过世、父债子还、子孙几代背债’的困境。”当广西隆林德峨镇弄杂村党支部书记杨成义提起“牛债”,人群中响起一片惊讶和叹息。
改,怎么改?一个个来自基层的故事,给出行之有效的“答案”。
移风易俗不是“断传统”,而是分清“传统礼俗”和“陈规陋习”的边界,不是没有“人情味”,而是不能背“人情债”。杨成义介绍,广西弄杂村由村红白理事会牵头,以屯为单位召开院坝会、板凳会、乡村夜话,征求村民意见,重点讨论丧事宰杀牲畜数量、来客规模及违约责任等,再组织社长、寨老、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及有威望村民代表开座谈会定标准,最终由村委会统一明确和规范。2024年,村民敖文刚在父亲去世后,带头拒收“牛礼”,将原计划宰杀的十多头牛果断减至三头,弄杂村迎来了新风。
“让村民从‘不敢改’到‘大胆改’。”河南兰考县张庄村书记申学风一边认真学习着弄杂村的经验,一边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这几句话。他感慨道:“只要做到真正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理解群众,移风易俗就没有破解不了的难题。”
“这个办法好!”云南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街道普济村村民小组一组组长和茂根用手机拍下宁夏吴忠市利通区东塔寺乡白寺滩村“十礼有遇”政策的介绍。白寺滩村对“低彩礼”“零彩礼”家庭提供创业贷款优惠、公益岗位倾斜、免费民宿体验、拉面馆就餐减免等实质性激励,让践行新风者得荣誉、享实惠。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刘梦彬说:“这样的‘正向激励’,让文明观念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