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彬州市豳风街道文明实践活动助力基层宣讲走深走实

豳风街道群众在大佛寺广场观看节目。(豳风街道办供图)
金秋10月,硕果飘香。10月29日,彬州市豳风街道水帘村花果山文化广场人头攒动、欢声雷动,“传习时代新风尚 文化惠民暖豳风”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宣讲活动在此隆重举行。这场融合舞蹈、小品、朗诵、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化盛宴,是豳风街道践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使命的行动,也是彬州市创新理论宣讲模式、落实全省“强基工程”的集中展示。紧随其后的村级巡回宣讲将温暖与感动延伸至田间地头。
“站在草原望北京,心中一轮红日升……”在欢快激昂的旋律中,豳风街道李前村村民舞蹈队身着艳丽服饰,以整齐划一的动作演绎开场舞《站在草原望北京》,瞬间点燃现场气氛。
10月29日,350余名干部群众共赏16个精心编排的节目。朗诵《党旗指引山河无恙》字字铿锵,传递对党的热爱与对祖国的自豪;小品《金镯子》将医保报销、养老服务等惠民政策融入其中;舞蹈《红日》活力四射,展现基层干部向上的风貌;情景剧《穿越时空的对话》最具创意,通过古今对话融合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接受思想洗礼。
演出间隙的互动答题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农村医保缴费标准是多少?”“重阳节有哪些传统习俗?”主持人的问题刚提出,群众便踊跃抢答,答对者获得洗衣液、毛巾等实用礼品,让大家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这一环节正是对“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生动实践,让理论学习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
此次示范宣讲严格遵循彬州市“1+10+X+1”宣讲模式,提前召开编审会对节目内容把关,确保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温度,实现让群众“看得开心、听得明白”。
示范宣讲余热未消,巡回宣讲大幕已拉开。10月31日开始,豳风街道“文化惠民演出小分队”带着精选节目,先后走进李前村、上沟村、土沟村、大佛寺村、咀头村,将文明新风送到群众家门口,把文化服务延伸至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豳风街道党工委书记计西龙介绍:“集中展演之后,还将组织‘文化惠民演出小分队’深入各村开展巡回宣讲,把这份热闹和温暖送到更多的父老乡亲,尤其是行动不便的人身边。”
在李前村村委会广场,村民早早搬来小板凳等候。舞蹈《红日》再次上演,熟悉的旋律引发集体共鸣;小品《金镯子》经重新打磨,融入更多农村实际案例,让惠民政策解读更接地气……
与示范宣讲不同,巡回宣讲更重本土化表达,每到一村,除街道机关选送节目外,各村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特色节目也纷纷登台,现场笑声、掌声不断,真正实现文艺扎根群众、服务群众。这种“群众演、群众看、群众学”的模式,正是对“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深度落实。
面对新时代理论宣讲“群众召集难、内容入脑难、效果持久难”的问题,彬州市以系统思维构建“1+10+X+1”宣讲模式,通过“编审前置、内容矩阵、群众参与、传播闭环”四环相扣,形成标准化与灵活性结合的宣讲体系。
豳风街道的示范宣讲与巡回宣讲,看似普通文化活动,实则蕴含彬州市破解基层理论宣讲难题的创新探索,成为全省“文明实践我行动”暨“强基工程”部署的生动注脚。豳风街道在此次活动中严格落实该要求,让每个节目经得起检验,精准传递党的创新理论与惠民政策。在“1+10+X+1”宣讲模式中,第一个“1”即编审前置。“10”是“十个一”内容矩阵,在豳风街道的节目中,《党旗指引山河无恙》传承红色基因,三句半《说一说咱的好政策》解读惠民举措,秦腔《红灯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十个一”的生动实践,推动理论宣讲从“文件”走向“生活”。“X”环节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践行“文艺志愿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要求,实现“老百姓讲给老百姓听”。豳风街道系列活动中,示范宣讲与巡回宣讲均预留群众节目名额,通过公开征集、择优选拔,让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节目登台,增强宣讲亲和力与感染力。最后一个“1”即双线融合传播,打破理论宣讲时空限制。豳风街道通过线下巡讲、线上直播,将覆盖范围从现场数百人扩展至线上数千人,实现“一次演出、多次传播”的裂变效应。
未来,彬州市将继续深化“1+10+X+1”模式创新,结合传统节日与群众需求,推出更多有温度、有特色的文明实践活动,让新时代文明新风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