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交婚车”成为西咸新区“幸福新潮流”。

西咸新区大力扶持新泥河村造梦工厂影视基地。
陕西省西咸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肩负着国家战略赋予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枢纽、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重要使命,在推进辖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西咸新区积极探索“德、传、供、移、融”五维协同的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实践路径。
坚守“德”的定位
把牢文明乡风建设正确方向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西咸新区坚守“德”的定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结合农民思想实际与生活变迁,深化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坚持教育引导,依托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西咸新语”宣讲品牌,联动“秦人之星”道德典型宣讲团、“新时代青年说”等成熟队伍,年均开展巡回宣讲逾300场,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另一方面,注重实践养成,不断完善道德典型选树与宣传机制,涌现出“中国好人”“陕西好人”等模范代表90余人,各村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营造见贤思齐、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
突出“传”的质量
夯实文明乡风建设文化根基
乡土文化是文明乡风的底蕴。西咸新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传民俗精粹,围绕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展演,实现民俗文化与时代精神融合。二是活非遗匠心,系统推进茯茶、黑陶、面花、剪纸等20余项非遗保护,通过非遗进景区、进乡村、进校园,建设省级非遗工坊与研学基地,拓展非遗保护新路径。三是提融媒体声量,借助省市媒体与新媒体平台,年均发布乡村文化报道超500条,策划短视频推送,年均关注1000万人次以上,提升乡土文化传播力与资源吸引力。
构建“供”的机制
打通文明乡风建设资源通道
西咸新区着眼于农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持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是筑牢文化阵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村史馆、文化礼堂等,融合党群服务、社工站等设施,打造功能复合的公共文化空间。二是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把握农闲、节庆等节点,年均开展锣鼓大赛、秦腔擂台、四季“村晚”等文化活动400余场,覆盖群众超10万人次。三是激活民间文艺细胞,各村镇发动文艺骨干组建广场舞队、书画协会等“群众自乐班”400余个,培育“小杜剧场”“悦享课堂”等展演平台,推动文化服务从“送”到“种”的转变。
做好“移”的文章
激发文明乡风建设时代活力
移风易俗是文明乡风建设的有力抓手。西咸新区坚持问题导向,从行为养成与价值普及入手,推动乡风持续向好。一方面,以新风浸润,各级文明实践阵地年均开展理论宣讲、文明倡导、便民服务等活动200余场,超10万人次参与;推进殡葬改革,举办新时代集体婚礼,发布“西咸十尚新风”公益广告,推动文明餐桌、垃圾分类等新生活理念落地。另一方面,以村规固本,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作用,推广刘家沟村“红九条”等村规民约,强化村民自我管理与情感联结,夯实基层善治基础。
拓展“融”的领域
提升文明乡风建设溢出效益
文明乡风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西咸新区积极推动农文旅融合,释放文明乡风建设溢出效应。一是多元业态破土出圈,整合周秦汉唐文化、乡土美食与自然景观,开发田园体验、非遗传承、康养度假等功能,打造刘家沟村、大石头村等一批特色村镇与景区。二是农旅链条全域延伸,结合季节与热点发布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多样乡村品牌活动,以“农事体验+文化惠民+农产品营销”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三是影视动能强势崛起,抢抓微短剧风口,打造西部一流产业集群,产出剧目800余部,并依托马王街道新泥河村影视实景基地,累计接待剧组2000余个,成为文旅经济增长新亮点。(西咸新区宣传文旅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