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假落地,几家欢喜几家愁
◎ 本报记者 王露 罗园

11月12日,四川博物院“秋假托管班”开展活动。(四川博物院供图)

    现 象

    许多孩子在这个秋假出门旅行、开展亲子活动、参与博物馆托管班等,尽情享受假期带来的快乐

    困 境

    双职工家庭谁来带娃,担心假期影响孩子学习状态等担忧,让部分家长对秋假持反对态度

    解 题

    推出多元化假期托管与校外实践模式供不同家庭选择,动态优化错峰放假与景区优惠同步政策,探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让春秋假真正发挥教育价值

    “这个秋假,孩子跟着博物馆老师复原了古代车轮,还学会了投壶礼仪,比在家玩手机有意义多了!”四川成都家长李女士的朋友圈,定格着女儿在四川博物院托管班的笑脸。与此同时,双职工家长赵先生却满是焦虑:“我们夫妻俩上班,老人远在外地,只能硬着头皮带孩子去上班,工位旁多了个‘小尾巴’。”

    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中小学春秋假”这一话题被推向舆论中心。已经迎来秋假的城市褒贬不一,尚未实施的地方呼声高涨。这场看似简单的假期调整,究竟为学生和家长带来了什么?背后又暗藏着哪些亟待破解的配套短板?如何形成合力,让春秋假真正从政策试点走向民生利好?记者近日开展了走访调查。

    观察:多元体验背后的现实鸿沟

    近日,广东、浙江、四川、陕西等多地迎来秋假。其中,广东佛山、浙江宁波、浙江湖州、浙江嘉兴以及四川成都、广安、宜宾等地的秋假日期定为11月12日至14日,陕西汉中、四川内江和攀枝花等城市,则将秋假调整到11月19日至21日,都与周末连休,假期达到5天。

    在首个秋假里,不少孩子和家长收获了美好的体验。“我们从没在这个季节休过假,避开了寒暑假的人流高峰,能让孩子更从容地感受这个季节。”成都市民杨女士带着上小学三年级的儿子前往毕棚沟,她在朋友圈分享了一组照片,照片中孩子蹲在铺满落叶的林间,用放大镜观察叶脉纹路,手中的笔记本记满了植物名称。杨女士说:“童年时光太短暂,这样的亲子时光比上补习班更珍贵,是一段难忘的出行体验。”

    同样享受假期的还有在成都居住的陈女士,她选择带孩子回重庆老家。“因为工作忙,我们一年只回一次老家。孩子今年刚上幼儿园,对外婆没多少印象。”陈女士说,这个秋假里,孩子跟着外婆学摘橘子、喂小鸡,这种亲情连接是城市里给不了的。

    假期带来的消费拉动效应同样显著。数据显示,四川秋假首日,成都西岭雪山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万人次,总客流量较平日增幅超3倍,景区内大部分酒店房源已售罄。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秋假首日共接待游客3.9万余人次;成都博物馆首日入馆人数约1.5万人,未成年人游客数量较平日大涨7倍左右。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并不是所有家长都对春秋假持赞成态度。“谁来带娃”“娃去哪里”成为秋假期间双职工家庭的头号难题。浙江家长赵先生说:“我们两口子在工厂两班倒,老人在老家走不开,孩子放假只能一个人在家,早上留好早饭,晚上回来发现他一整天都在玩手机、吃泡面。”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了解到,我国双职工家庭占比已超70%,在带薪休假制度尚未完全落实的情况下,家长休假时间与孩子假期错位的矛盾难以调和。

    除了“带娃难”,学业焦虑也让部分家长对秋假持反对态度。“孩子上初一,正是打基础的时候。”一名家长坦言,秋假3天里,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刷短视频、玩游戏。“担心他收心难,跟不上进度。”记者在多所中学走访发现,有类似担忧的家长不在少数,超过40%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假期影响孩子学习状态”。

    记者在走访中还发现,各地春秋假的配套服务“碎片化”问题突出,难以形成系统性支撑。大城市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设施齐全,而中小城市资源相对匮乏。一些博物馆虽推出托管班,却因名额有限“一抢而空”;社区公益托管班多以“看护”为主,缺乏专业课程设计;商业托管机构价格偏高,单日费用普遍在200-500元,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种种现实问题,也成为春秋假落地需要解决的难点。

    探讨:怎么休春秋假更合适?

    在争议与期待中,春秋假的推行究竟有何深意?“实施春秋假不是简单增加假期,而是让假期发挥教育价值,让教育回归育人初心的有益尝试。”在四川大学教授罗哲看来,在教育“内卷”的背景下,学期中间的短暂假期能让学生缓解疲劳、提升后续学习效率,更能在感知社会、体验生活中培养兴趣和探究能力。

    “双职工家庭孩子谁来带?假期能学什么?政策如何衔接不脱节?”春秋假从试点走向普及,核心争议始终围绕“怎么休”展开。面对暴露出的问题,先行地区已摸索出一批“精准适配”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针对“双职工家庭‘照护真空’,孩子放假无人管”的核心问题,广东佛山市各中小学在秋假期间提供三种参与模式,由家长自愿选择,具体包括:学校组织的校外实践,将假期转化为行走中的学习课堂;家长主导的亲子出游,鼓励家庭自主安排行程,共度亲子时光;校内托管服务,为无法参与前述活动的学生提供照护与活动空间。此外,佛山当地的景区,也针对秋假推出适合亲子家庭、学生团体参与的岭南文化研学营,体验本地醒狮、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针对“错峰放假与配套政策不同步,民生红利打折扣”的核心问题,四川省多地景区、文博场馆等推出“秋假大礼包”,带动本地游迎来热潮。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针对“一日游”“三日游”等旅客出行特点,调整列车开行时间,加大西安、长沙、昆明等方向,成宜高铁、新成昆铁路等热门线路的运力投放,增开和重联列车共计超80列,提供定制化产品。多地也在动态优化错峰放假与景区优惠同步政策。

    针对“带薪休假落实不足,家长陪娃与工作冲突”的核心问题,浙江绍兴要求各地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即建立与中小学春秋假相衔接的休假制度,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落实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等;灵活安排职工疗休养时间,可分批次、分时段开展活动;优先保障有未成年子女的职工调休、补休,方便家庭出行。四川自贡鼓励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支持员工结合春秋假陪伴孩子;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可参照执行。

    业内人士表示,春秋假的推行从来不是“多放几天假”那么简单,而是教育生态、社会服务、消费模式的系统性变革。罗哲建议,对于春秋假的实施,应该根据不同地方和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多方协同配合,切切实实让春秋假发挥作用。

    全国道德模范、广州市花都区花东学校校长赖宣治则期待着春秋假能早日普及到农村学校,“既让孩子重新走进田间地头,在耕种、收获中体会劳动的价值,弥补劳动教育的缺失;也能借着假期让常年忙碌的家长与孩子有更多田间互动的契机,化解亲子沟通不畅的问题。”赖宣治说。

 

当前:1版(2025年11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