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泸沽湖的相见,更像一场经年的赴约,那些梦中闪现的蓝、拂过的风,在这个秋日里,从虚幻变成了现实。
阳光全无秋的温润,反倒释放着夏的火辣,把我的肩背晒得灼热。湖泊被连绵的青山揽进怀里,无垠的蓝天化作了巨大的舞台,云彩在那里肆意翻滚铺陈。一湖碧水波光粼粼、涟漪迭起,阳光下不时变幻着色彩,它哪里还是湖水,分明是一块蓝绿丝绸软缎,风吹过便泛起一层层褶皱,天光、云影、远山都揉碎在了淡淡的波纹里。湖面上点点闪烁的光影,似女子清纯甜美的笑涡,湖水变作一潭浓郁醇香的美酒,满满盛着天地的澄澈与温柔,叫人心里愈发地宁静与欢喜。
静坐在山坡上的一处观景台,我竟徒生出几分醉意来。一拨游客打身边匆匆经过,当中有人操着浓重的南方口音,对着坡下湖水打趣道,“别老坐在这里发呆,湖上的‘水性杨花’还等着你呢。”
这话让我回过神来,怎么只顾着陶醉在远方的天光水色,竟没留意到湖上缀满的细碎的白,那是泸沽湖依水而生、随水而动,常被人们称作“水性杨花”的一种水生植物,可我更喜欢它的学名,海菜花。
来到湖边,星星点点的海菜花正静静绽放,那洁白素雅的花瓣,淡黄鎏金的花蕊,宛如一只只在湖上纷飞的白蝴蝶。细细观赏似乎触手可及的水花,修长柔软的茎秆在明净的水下弯曲延伸,叶片和根茎悠悠舒展,灵秀的花朵随着碧波微微起伏,活像一幅水韵画卷,用雅致与诗意渲染着这片湖水,静谧中透着几分生机。
我举起相机,把泸沽湖的美丽、海菜花的淡雅都定格在了画面上,也留存在了心里……
辞别里格半岛,日头还高悬在天空,沿着湖岸边的路,我又去了草海和横跨草海之上的走婚桥。
走婚桥的桥身是木质的,有三百多米长,把两岸村落连接了起来,像给青绿的草海系上了一条朴素的褐色腰带。泸沽湖畔摩梭人保留“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走婚桥是摩梭男女夜间约会的通道。艳阳下的走婚桥上,拍照留影的人们把桥面塞得满满当当,南腔北调的口音喧哗着。桥头栅栏边,一位老婆婆坐在矮凳上,神情专注地摆弄着鲜花,长长的红色头巾包裹着她斑白的头发,肩头搭着五彩斑斓的流苏状披肩,一身装束透着浓浓的摩梭风情。
一旁空地上,竹篓里装满五颜六色的鲜花,红的热烈,黄的明媚,粉的娇柔,紫的高雅……老婆婆熟练地整理着手里那些花枝,再用花枝编扎成一个个艳丽的花环,粗糙的手指在一把把花枝中穿梭翻转,仿佛在编织一段生活与自然的诗章。
我蹲下身问她,“婆婆,你编的这些花环真漂亮,这里面都有什么花呢?”她缓缓抬起头,盯着我想了一会儿,笑着说,“都有哪些花呀,哦哟,那就多了,我们泸沽湖的花儿都在这里面啦。”
我笑了,说道:“婆婆,你真会讲话,让我都想买个花环戴到头上了。”婆婆“嘿嘿”一笑,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那你就买一个嘛,照顾我的生意咯。”“可是哪有男人家戴花环的,别人看见不笑话才怪嘞。”
走婚桥尽头是石块铺就的一条小道,长长延伸的木栅栏和笔直高挺的杨树分立在小道两侧。白杨树满枝绿色中现出片片点点的黄叶,阳光穿过茂密的枝丫,散射着璀璨耀眼的光晕,草海苇荡里散布的水洼,静静倒映着耸立的树影。
已是秋天,遍地芦苇却都泛着青绿,看来金黄耀眼的草海美景要等到深秋了。在这个泸沽湖的边缘地带,只有稀稀拉拉的游人在杨树林间流连,不时有啾啾鸟鸣声传来,让这一方天地充溢着乡土的质朴和宁静。
我心头忽然涌上一阵感慨,原来,所谓诗和远方,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山水美景,更多的是人与自然天生相守的那份温情。我不禁有些后悔,为什么不从摩梭老婆婆手中买个花环带走呢,那样的话,这趟泸沽湖的旅行不就更圆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