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亮抱着长江鲟。(长宁县文明办供图)
在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的青山绿水间,连片的圆形养鱼池映照着天空。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所长周亮俯身池边,凝视着水中游弋的长江鲟,目光温柔得像在看自己的孩子。
1993年大学毕业后,周亮放弃了大城市生活,跟随父亲周世武的脚步投身珍稀鱼类的保护和开发,用30多年的坚守,为长江生态留住珍贵的生命火种。
父子接力 ——从未有放弃的念头
“我父亲早年间在广东沿海闯荡,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积攒了一二十万元。他却把所有积蓄都投进了珍稀鱼类的保护和开发,还借了不少外债。”周亮回忆道,也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选择从事这项工作。
创业之初的艰辛远超想象。为了养活只吃活饵的长江鲟,周亮和父亲想尽了办法。“那时候父亲已经50多岁了,为了让鱼群吃上新鲜饵料,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去挖蚯蚓,一挖就是五六个小时。”周亮的回忆里,满是父亲弯腰劳作的身影。
资金同样是摆在父子面前的难题。为了建养殖场,全家掏空积蓄,最困难的时候只能靠母亲每月300元的工资勉强支撑,“可就算难到这个份上,我们都从没动过‘放弃’的念头——看着池子里的鱼苗一天天长大,就觉得这事儿有奔头,再苦再难,都能扛过去。”
物种危机 ——长江鲟最后的“守护者”
2000年左右,长江全江段已找不到自然繁殖的长江鲟幼鱼。这个在长江里繁衍了很久的古老物种,正一步步走向功能性灭绝的边缘,濒临消失。
“鱼没了,长江就失去了活力。”周亮的话语里满是痛惜,更藏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他与父亲当年许下的“以毕生之力守护长江珍稀物种”的誓言,在那一刻化作了拯救一个物种的千钧重担——他们成了长江鲟最后的“守护者”。
转机出现在2004年,周亮带领团队熬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终于成功突破长江鲟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当年,上万尾长江鲟鱼苗在养殖场里破卵而出,灵动的身影重新点亮了物种延续的希望,被业内誉为“长江鲟保护工作的里程碑”。
据了解,截至2015年,已知人工保种的长江鲟野生亲本全国仅存21尾,其中18尾就在周亮父子所在的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
技术突破 ——从质疑到规模化繁殖
曾几何时,业内专家满是对周亮父子的质疑。面对否定,他们没有辩解,而是把所有精力埋进养殖塘,默默深耕,终于在1998年,成功实现长江鲟内塘驯养人工繁殖。
“那次其实是一个偶然的突破。”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周亮笑着表示,“我们发现有条鱼肚子胀得很大,于是注射了催产药物,试着挤卵的时候,因为鱼太宝贵,大家都不敢用力。挤了一会儿没挤完,就想着先等它休息一下,我们先去吃饭。等回来再挤时,剩下的卵全部化掉了。”也正是这次“失败”,让他们摸清了关键:挤卵必须一次性完成。“这个教训,直接推动了我们技术的改进。”
2004年10月30日,这份坚守再次创造奇迹。1992年从湖北引进的中华鲟子一代苗种,经过12年精心培育,在纯淡水池塘环境下全球首次成功产卵受精。这一成果,直接解决了“中华鲟是否必须入海才能成熟”的学术争论。
2007年,他们又攻克长江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同年为中国首次长江鲟生态补偿增殖放流提供幼鱼2000尾,为人工助力物种种群恢复拉开了序幕。
此后,捷报频传:2012年至2016年,实现长江鲟子二代年产百万尾级规模;2018年至2021年,连续多年进行万尾乃至十万尾级大规模放流;2023年至2025年,协助科研团队进行长江鲟天然水域繁殖试验,成功画面登上《新闻联播》,引发广泛关注。
30余年时光匆匆而过,这位“长江生态卫士”用半生光阴书写了一份动人的答卷。在他身后,是千万尾等待回归的鱼群,它们终将游回母亲河的怀抱,让“千斤腊子万斤象”的长江盛景,在未来重焕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