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惊异的语言世界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世上如果有永恒的东西,那也许就是文章,代代传承,千年不朽。“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世人崇尚李杜已久,那是日与月的相遇,是双子星的光芒。
       李白,他举杯邀月,他痛饮狂歌,他五岳寻仙,他佩秋霜剑,着明珠袍,他是诗仙青莲居士,醉在他的自由王国。“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开元十三年,初出巴蜀的诗人伫立船头,意气风发,他出渝州,穿三峡,过江陵。在安徽,远处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诗人落笔便活泼喜悦——青山“出”迎,日边客“来”。本可能孤单的“孤帆”从“日边”驶来,孤帆也色彩明丽。后来,诗人游庐山,写下了千古绝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诗以超强的想象力而著名,脍炙人口。“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蜀道猿鸣,赤壁惊涛,洞庭烟波,桃花潭水……都随着那青莲居士谪仙人踏遍天下的足迹,尽留笔底。金樽一倾,飞觞醉月;麟管在手,落笔烟霞,他用雄浑的诗风谱写了一曲曲浪漫主义的诗歌,他用奇丽的想象营造了异彩纷呈的语言情境,他给我们打开了令人惊异的语言世界!
       杜甫,他穷困潦倒,他生逢国难,他却凌云壮志,致君尧舜,庇寒士,忧黎元,他是诗圣少陵野老,漂泊在祖国的山河间。大历元年,诗人从夔州出三峡,游历了昭君故里。“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逶迤的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仿佛都在向荆门山奔来,一个“赴”字,使得群山就像踌躇满志、欲建功立业的少年般,奔向远方。大历二年,56岁的杜甫还滞留在夔州,有诗咏月:“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吐”字化静为动,使山仿佛灵动起来,如果我们细心些,会意识到这是残夜将尽,诗人仍未入眠——他观察到月何时出现、甚至如何出现!那是个有多少心事的难眠之夜呢?微光下的江水在暗夜静流,或许诗人正独倚小楼,正在阑珊的疏星下徘徊。个人的苦难、忧时的痛心……沉淀式的“吞声”,使他的语言愈加深沉、蕴藉。杜甫用现实主义的情感,千锤百炼的砥砺,沉郁顿挫的语言,亦给我们打开了令人惊异的语言世界!
       千年前遥远的星辉仍在闪耀,而语言的璀璨银河无边无际,永远值得我们寻访……
       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高2015级10班 宋欣雨
当前:七版(2017年1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