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唱好“三部曲”
邓荣河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校通”平台、家长微信群、班级QQ群等许多借助手机、网络的沟通方式渐渐成为了家校联系的主要纽带。但传统的“家访”,在很多时候仍能起到某些现代沟通手段所达不到的效果。那么,作为一名教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家访”真正地“访”有所值呢?笔者以为,必须唱好以下“三部曲”。
       首先,因人而访,好“访”用在刀刃上。对于那些家庭情况特殊的孩子,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等,老师和孩子监护人仅仅通过“家校通”、微信群、QQ群进行交流是不够的,因为孩子的很多教育问题是没法一下子说清楚的,必须面对面地与孩子的监护人进行全面、深入、耐心、细致的交流,才能准确地发现学生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教育上形成家校互助的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改正、提升。
       其次,因事而访。家访一定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一次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切忌没主题地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甚至变家访为“告状”,数落孩子的一大堆不是。家访的目的,不只是反映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家校双方的沟通协调,有针对性地解决或改善孩子的问题。例如,孩子若存在经常不完成作业的情况,家访时就需要和孩子的监护人重点探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究竟是孩子的个人问题,还是家庭氛围造成了不利影响,抑或有什么其它被忽视了的原因?找到根源,才能辩证施治。
       另外,重视回访,防止孩子的问题出现反复。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孩子在改正自己错误或缺点的过程中,往往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反复。对于这种反复性,教师仅仅在微信群或QQ群里提醒一下家长,例行公事地说些请他们加强监督之类的话,很可能是不够分量的,如果孩子的问题确实比较突出,又迟迟没有改善的迹象,老师就有必要再次推心置腹地和孩子的监护人进行深入交流,做个回访。
当前:八版(2017年11月25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