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即将到来,这个在我国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节日,风俗里早已浸润了华夏儿女“追思怀远”的文化内涵,源远流长的节日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凝结出无数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短短十多个字,勾起人们祭祖孝亲、慎终追远的深深思念和无限惆怅。对于我们每一个家庭来说,通过在清明节进行仪式性的祭祀活动,不仅可以抒发哀思,更重要的是可以向后辈传递感恩、思念、孝顺以及文明低碳祭祀等文化内容,体现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朴素的家风家训。
家风家训不仅是每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一个家庭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更是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推动力。我们党从来就十分重视家风家训的传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弘扬和传承优良家风家训被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热心支持,以构建家风家训为目标的一系列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完善,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训已成当今主流的文化共识。
不当父母,不知父母恩,而家长的一言一行,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要素。每一次的祭祀活动的开展,每一首历史诗歌的品读,每一个家庭故事的流传,都是一种对爱与美德的传承,在人们心中播撒下的是崇德向善的种子。从发展意义的方面来说,家风家训既是个人、家庭、民族共同进步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国家崛起的精神必需,家风家训一旦与国家意志相融合,那么,这个国家就会打不垮、冲不散,任何艰难险阻也都难不倒,击不败。所以,借助清明节这个有效载体传承家风家训,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在清明节传承家风家训,要注重把上一代人的优秀思想和成功方法,有效地“移植”到下一代人的成长过程中,并持续地推而广之。这种“移植”,其实就是对优秀文化和技能的传承,人们取前人之长、补后辈之短,分享先进经验,开阔后辈视野,使下一代人对家风家训有一个真实而全面的认知,并使其逐步具备家风家训中所引导教育的远见和胸怀,从而重家教、作表率,继续担起传家风、弘大义的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代又一代人站在巨人的肩上,推动家庭的进步、社会的进步乃至国家的进步。
在清明节传承家风家训,对公众既有教育功能,更有感召和促进作用。正如古人所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大力弘扬和传承家风家训,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感染的作用不可轻视,上一代人勇于奋进,就会形成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家庭氛围,掀起人人争当好家风楷模的热潮,有助于推动国家的文明程度和道德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当一个个家庭因良好的家风家训而欣欣向荣时,人们心底向往美好的意识自然升腾而起,从而号召更多的人在传承文化上狠下功夫,传播文明、爱岗爱家、孝老敬亲、创新创业、爱护环境……良好的家风家训应成为每一个家庭的“标配”,每个人都应发出自己的声音,齐力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华美乐章。
家风家训家规,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不能丢掉这一份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我们有必要通过清明节这个文化平台,倡导民众注重家庭、家教、家风的继承与发扬,树立家国情怀,以薪火相传的方式让家风家训发扬光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落细、落小、落实,德耀中华,助力构建最美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