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印在灵魂深处的竹艺
——走近道明竹编新生代传承人杨隆梅
李尚维

    “咪咪羊,竹铃铛,一摇就会响”……儿时的生活场景,经常如潮水般涌上杨隆梅的记忆堤岸,出生在四川省崇州市道明竹艺村的杨隆梅成长于竹编世家,竹编的各式玩具是爷爷和幼时的她情感交流的纽带,竹编环绕着她的童年,也贯穿了她的生活。

    大学毕业后,杨隆梅进入民航公司工作,成了一个和竹编毫无关联的上班族。对于家里的竹编厂,杨隆梅只是尽可能地帮衬,虽未远游,却也没有想过要回家继承这一事业。

    事情发生变化是在2013年。那一年,家里的竹编厂发生了火灾,家人多年的心血一朝尽毁。闻讯赶回家的杨隆梅看着年迈的父母和漆黑的厂房,她忽然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守护这个承载了她童年美好记忆的地方,让家里的竹编厂再次发展壮大。


    

    启

    竹编的核心是人

    一场火灾把杨隆梅家中的竹编厂房和设备几乎全部烧毁,剩下的就只有竹编手艺人和他们的手艺,整个厂要恢复生产的话相当困难。

    当时道明的竹编产业还处于触底后艰难回爬的阶段,竹编厂的业务也还是以为食品厂提供包装盒为主。但是在现代工业技术中,可以替代竹编来作包装盒的制品太多,竹编又因为纯手工制作无法比量,竞争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由于老一辈的手艺人逐渐老去、离开,竹编手艺面临失传的尴尬境地。“如果不转型,竹编就会走进死胡同”,杨隆梅开始认真思索竹编厂的出路。

    “竹编的核心是人。”带着不让家族企业断在自己这一代的决心,以及传承竹编技艺的责任感,杨隆梅踏上了走访老手艺人拜师学艺之路。如今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吕国良,是杨隆梅在拜师过程中请教得最久的一位老手艺人。“他编了一辈子竹编,现在年纪大了,教我划篾条的时候手会抖,眼睛也有点花了,但他对竹编依然很用心。”杨隆梅回忆。

    将生竹与干竹劈开的技巧、划丝的时候怎么握刀更稳、编制什么东西用什么厚度的篾条……在杨隆梅学艺期间,吕国良毫不吝惜地把他多年来从实践中摸索、创新、积累出来的经验和小窍门一一教给了她。“吕老师说不怕我学,就怕没人学。”谈起学艺的过程,杨隆梅颇为感慨。

    “吕老师说,学会编一样东西可能只需要三天,但是要学会劈好竹子可能需要三年的时间。吕老师教会了我如何放下浮躁。”杨隆梅说,“这很重要,编竹编,最需要的就是要有耐心。”

    除了拜师老手艺人学习竹编技艺,竹编厂里固定的几十位手艺人和合作社的几百位手艺人,都是杨隆梅的学习对象。“向老手艺人请教的过程是年轻人打基础的过程,每一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经验和技法,广泛地学习可以更好地传承竹编技艺。”杨隆梅说。


    

    新

    传承与创新的衔接

    “道明竹编的历史跨越千年,上万种产品都是在各种基础技法上融入了个人的创作理念产生的,至今仍是如此。”杨隆梅如是说。

    技艺不仅要传承,还要创新。在从吕国良那里学来锅圈编织方法的基础之上,杨隆梅把竹丝变细,再在圈中放上一个猫眼,做成耳环或者项链,样式十分新颖;又如吕国良教授的灯笼起底的编织方法,即手艺人口中的“基灶口”,杨隆梅直接将起底的底子用相框装裱起来,就成了一幅别致的画;再比如传统的挑二压二的技法,杨隆梅将竹编与笔记本封面结合,便成了独一无二的私人专属款;道明竹编以立体为主,把原来的技艺沿用到现在的雕塑上,就有了竹艺雕塑;竹与皮革结合,做成女式提包,皮革弱化了竹的缺点,竹艺又刚好成为了提包的亮点;竹与金属的结合做出来的竹笔也别具一格……

    “将传统的技法活用,通过年轻人的玩法,不管是文创产品还是跨界融合,都可以挖掘出民间技艺的另一种美。”杨隆梅说。

    民间技艺的传承需要衔接,道明竹编在上一代人的手里兴盛,又在上一代人的手里衰落,所以杨隆梅认为,从娃娃抓起,从普及开始,不让竹编断层是新生代传承人必尽的义务。

    “非遗进校园”刚好给了杨隆梅这个平台。目前,“道明竹编非遗文化进校园”已经从道明走出,辐射到成都及周边的许多中小学校,课程模式也渐趋成熟。

    “我们从溯源开始,第一步是普及竹编常识,第二步是讲解竹编专业知识,然后再具体教学生们怎么编织。比如编篮子,从起底到做出成品,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来一步步地慢慢完成,在完成的基础上再引导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孩子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很多时候,他们比成人更具有想象力。”杨隆梅说。


    

    发

    众人拾柴火焰高

    2014年,为了统一管理手艺人,同时也为了给他们搭建平台,杨隆梅成立了道明巧妹子专业合作社。接到订单以后,合作社社员可以优先接手任务。

    合作社里有好几百位手艺人,对于杨隆梅来说,对手艺人的长项进行梳理和分类是必须要做的工作,方便在接到订单后迅速安排合适的人完成。因此,杨隆梅常常去走访这些手艺人,了解他们各自擅长的技艺以及身体状况,谁擅长立体竹编,谁擅长平面竹编,谁擅长瓷胎竹编,杨隆梅都有记录。

    杨隆梅每年还会举办两次定向培训班,免费培训细竹编技艺,所有人都可以参加。村民雷秀英以前主要编安全帽,属于粗制品,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经过接触,杨隆梅觉得雷秀英很有耐心,就培养她学习瓷胎竹编,现在雷秀英一个月的收入增长了约两千元;贾春燕最开始是编酒瓶套的,收入并不高,而且由于身有残疾,备起料来也很不方便,杨隆梅推荐她学习瓷胎竹编,并手把手地教她,现在贾春燕一个月有三千多元的收入;谢学良有腿部残疾,擅长编豆腐乳筐,虽然豆腐乳筐属于比较普通的竹编制品,但他技艺过硬,人也很负责,杨隆梅发展他成为了合作社的社员……

    除了发展合作社,每年接到郫县豆瓣包装盒的订单后,杨隆梅都会向道明镇所有竹编户收购为郫县豆瓣制作的包装半成品,带动大家共同发展。“一个人力有不逮,但众人拾柴火焰高,道明竹编的复兴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杨隆梅说。

    竹编是杨隆梅成长的印记,从最初为了家族责任接过重担,到现在其已变为自己热爱的事业,杨隆梅很庆幸自己的选择。今年春节前,杨隆梅跟随2019欢乐春节之成都旅游文化推介会,“打卡”希腊雅典、德国柏林,进行道明竹编现场活态展演。“现在对外交流,我们更多的身份是中国的文化使者,把中国的竹编文化带到世界的其它地方,这是这个行业带给我的成就感,它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深处。”

当前:A3(2019年05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