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劳动者防暑降温小贴士

    进入盛夏高温季节,户外作业现场环境温度高,工作者易出现过度疲劳、中暑现象,是事故多发时期。高温天气,户外工作者应谨防中暑。

    中暑是指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功能紊乱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中暑分为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轻度中暑时表现为头昏、头痛、面色潮红、口渴、大量出汗、全身疲乏、心悸、脉搏快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升至38.5℃以上等症状。有这些症状的人,如及时离开高温环境,一般休息3~4小时后可以恢复。重症中暑主要包括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及混合型四种。

    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表现为高热(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腓肠肌为著,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意识清,体温一般正常,多见于青壮年。

    热衰竭在重症中暑中最为常见,由于大汗及周围血管扩张致血容量不足而引起。主要症状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起病较急,常在站立或劳动时突然昏倒,多见于老年人和未能及时适应高温者。

    轻度中暑一般通过正确降温处理,便可有效解决;重度中暑除降温处理外,还应该寻求医疗救助。

    相关防护措施:

    加强医疗预防工作。户外劳动者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凡有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持续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以及肝、肾、内分泌疾病等,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

    改善防护设施。合理设计和改善工作流程,尽量减少劳动者接触高温的机会,采取热绝缘、热屏挡措施可防止热辐射,保持工作环境通风,可防止对流热,也能创造良好的气象条件。

    加强个人防护。工作服应以耐热、通气性能良好、导热系数小的织物制成,宜宽大,便于操作。防止热辐射,配防热面罩、帽、鞋、护腿等个人防护品,特殊情况下可穿冷风衣。

    备好防暑降温饮料,大汗淋漓者可少量多次补充淡盐水;加强通风,有条件的利用空调等措施降低室温;保证充足睡眠,多吃些营养丰富的水果和蔬菜。

    一旦有中暑状况发生,应迅速将中暑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使其平卧,头部抬高。如果中暑者神志清醒,并无恶心、呕吐,可饮用淡盐水、茶水、绿豆汤等,以起到降温作用;可以在额部、太阳穴部位涂抹清凉油、风油精,或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药物辅助。对于重症中暑者处理的关键是降温,可采用冰水、井水、酒精擦洗全身或在头部、腋下、大腿根部内侧等部位放置冰袋等措施,尽量让体温回降,处理过程中如果中暑者出现寒战,应减缓冷却过程,不提倡将体温降至38.3℃以下,并及时就近就医。(据搜狐网)

当前:A4(2019年06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