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公筷公勺、分餐进食成为新“食”尚
袁巍然

    前几日,我与几个朋友相约聚餐。开席前,有人提出使用公筷公勺,得到众人的赞同,服务员也很快付诸实施。席间,就餐者基本上都做到了使用公筷公勺取菜,并没有显出多少不适应。尽管用餐比以往多了一道程序,但我们却真实感受到了这样做所带来的卫生与安心。

    由于受传统习惯影响,中国人大都采取共餐制,甚至有些人还会习惯性地给别人夹菜,虽然此举包含有好客、温馨之意,但从公共健康的角度看,却存在不小的隐患。此前,也不乏对于餐饮场所提供公筷公勺或推行分餐制的呼吁,但始终未能普遍实施。细究其中原因,一方面是长久以来的用餐习惯使然,部分消费者嫌麻烦不想用公筷公勺,餐饮场所也就不主动提供,相关的舆论宣传力度也有限;另一方面与固有观念相关,中国人往往觉得餐桌上杯来箸往才有人情味,一些人担心提出使用公勺公筷或分餐而食,会被他人视作不近人情、不明事理。

    据世卫组织统计,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在已公布的新冠肺炎疫情案例中,也存在多起源于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的病例。使用公筷公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落实“光盘”——吃不完的打包带走也不会觉得不卫生。可以说,公筷公勺行动不仅是舌尖上的防疫战,更是文明风尚的持久战。

    要想改变长期以来的观念与习惯,培育文明新风尚,需要多方给力。首先要以此次疫情为契机,通过媒体宣传、政府倡议等形式,不断提高公众的知晓度、认同度、重视度,让人们意识到使用公筷公勺、分餐制与人情厚薄无关。特别是使用公勺公筷,并没有改变其乐融融的合餐制,只是让用餐的方式更加卫生、健康。养成文明用餐习惯,既是对自己的保护,也是对他人的尊重,既是公德心的体现,也是一份责任。

    其次,餐饮行业要率先行动起来。端上桌的每份菜品都应配备分食餐具,服务员在上菜时也不妨对就餐者进行温馨提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浙江省就计划于8月底前实现全省星级酒店、宾馆以及民宿、农家乐公筷公勺全配备。此外,北京、上海、广州、陕西等多地也相继发出公筷制、分餐制的倡议。

    第三,要加强规章制度的约束。在这方面,山东省自3月16日起,正式由省市场监管局批准发布并实施《餐饮业分餐制设计实施指南》。据介绍,这是国内首个餐饮分餐制的省级地方标准,为餐饮分餐制改革提供标准引领。我相信,当分餐或使用公筷公勺成为一种习惯,大家就可以更为安心地用餐,并认同其中所体现出的尊重与关爱。

    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守护健康与平安的一剂良方,更是时代进步的一个标志。好的行为就应该大胆地去践行,好的习惯就要理直气壮地保持和推广。愿公筷公勺、分餐进食成为一种新“食”尚。

 

当前:B4(2020年06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