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湖北代表团代表时曾指出:“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推广分餐公筷、看病网上预约等,正在悄然成为良好社会风尚。这些健康文明的做法要推广开来、坚持下去。”(《人民日报》5月25日)
小习惯事关大健康。人们在打赢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的同时,也学习了一堂宝贵的健康公开课:看起来再简单不过的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可以成为阻击疫情的有力武器;推行公筷公勺和分餐制,可以有效阻断病毒通过“口水菜”传播的潜在可能……抗击疫情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的重要性。于是,许多人勤于洗手,再也不像往常一样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挂在嘴边;一场倡导分餐的餐桌革命也逐渐兴起,不少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发出使用公勺公筷倡议书,并提倡家庭分餐。这些,既是出于防疫需要的应时之举,也是从健康出发对生活习惯的一种自省。
时下,疫情防控已经进入常态化。在这个时候,能否延续这些健康文明的好习惯更为重要。要倡行在疫情防控期间养就的良好卫生习惯,使之成为人们习惯遵守的新风尚,并且能够常态化地坚持下去。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喜欢我行我素、任性为之的人。在疫情紧迫的时候,鉴于健康需要和大势所迫,这些人可能不再任性,会注意按各项“禁令”行事,如戴口罩、不聚集等。但一旦情况好转或他们自己觉得“不要紧”了,就故态复萌、随性而为,更谈不到分餐制、公筷公勺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绝不是只要在相关防控人员中落实的事情,更需要每个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注意在生活习惯中一点一滴的自觉防控。需要大力宣传,需要道德层面的提倡,需要大家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需要各方面的认真坚持和严肃执行,更需要采取必要的法治手段,强迫让其习惯成自然,自觉自愿地延续下去。
疫情防控是一次大考,可以考出存在的不足。殷鉴不远,不能忘记亡羊补牢。延续文明卫生习惯使其常态化,需要每个人的积极配合。如果我们能将防疫期间养成的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常态化地保持下去,无疑将为这场抗疫行动留下一笔宝贵遗产。要知道,在日复一日的长久生活中,一个人只要能多一分卫生习惯,就会多得一份健康保障;若所有的人都能坚持卫生习惯,我们的社会,就一定会获得整体的健康保障。这样于己于人于国家都将是获益无穷的好事,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