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瞥,我看见了他。他穿着一身运动服,背着一个双肩包,耳机从脖颈处垂下来,仿佛不经意地靠在教室走廊外的柱子上,装作无意的目光不时地从窗外落进来。
我认出了他,他叫李熙,是我曾经的学生。他读小学那会儿,个子矮矮的,性格腼腆,不仅仅不爱与人交际,甚至有些怯于和人交谈。偶然的一次机会,我从周记中看到他写自己的家庭——他生活在单亲家庭里,是由父亲带大的,而父亲沉迷于烟酒。我试着与他交流,没想到我刚靠近他一步,他就后退一步,直到退至墙角,把自己缩成一团。
从那以后,我就留意起了他……
下课铃响了,教室里的学生一窝蜂地往食堂冲。我走出教室,向他走去。他看到我走过来,立刻挺直了身体:“老师,您还记得我吗?”
我笑着点点头,问他吃过午饭没,要不要一起去教工食堂。他说他吃过了,就不去了。我只好让他去我的办公室等着。我一边吃饭,一边想着李熙。这个男生的心思很细腻,我作为他的语文老师,可以从他的作文里了解他的内心。他的文字和他的内心一样细腻敏感,玻璃似的,很透明,仿佛一碰就碎了。他写的内容很杂,有时是自然风光,有时是自己走过的一段路,有时是天马行空的遐想。他的文笔很不错,我当年曾经很懊恼为什么过了那么久才注意到他。
吃着吃着,我忽然意识到,我没有告诉李熙我的办公室在哪儿。十年的时间过去了,我的办公室没换地方,但他未必记得。我赶紧放好餐盘,匆匆地往办公室走。
李熙正站在我的办公室门口,看到我来了,他露出一个舒心的笑容。我忙道不好意思:“办公室没人在,所以就锁了,也没提前告诉你。”他跟在我的身后进来了,我倒了杯水给他,顺口问道:“现在读大学了吧?学的什么专业啊?”
“嗯,大二了,学了传媒,”他介绍道,“我刚设计完微电影,是学校让我做的。回去的路上经过这里,想来看看老师——幸好说明了情况后门卫还让我进来啊。”他的手指不断地摸索着杯口,晃动着杯子里的水。
“其实我来吧……就是想对您说声谢谢。”
我有点意外。
“老师,您还记得当年有一次作文大赛吗?是您让我参加来着,分为初赛和复赛。我通过了初赛,但复赛要去北京现场写作文。我爸不让我去,说反正也得不了奖,浪费这个钱做什么?”
“记得啊,你那次初赛时的作文写得很不错,复赛试都不试就放弃的话,就太可惜了。”其实我的记忆有些模糊,依稀记得当时他的父亲嫌弃要花住宿钱和来回路费,便一通电话打给我,我隐隐约约能回忆起他的父亲在电话里混乱的语气。
“老师,您当时一把拉住我,说‘车费房费我给你出,我陪你去’,我听了眼泪差点要掉出来,然后你给我一个超大的拥抱——这话听起来可能有些怪,但我那个时候觉得你身上有母亲的味道。我从来不知道母亲是什么形象,但是直觉告诉我,就该是您这样。”
我听得眼眶忽然一热,一时哽咽,只能怔怔地看着他。他似乎怕我尴尬,赶紧往下说:“哎,也都过去了啊。虽然那场作文比赛最后我只拿了三等奖,但我从那时起找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我忽然觉得,我应该慢慢地变好,不辜负您的拥抱。现在,我在大学里拍微电影时,和人沟通经常遇到麻烦,有时也会很丧气,但回头时总会感慨万千地想起您的那个拥抱。之后,我还准备去剧组实习呢。”说完这些,他朗声大笑,站起来说:“午休也快开始了,老师你得回教室了吧?那我就先走了,回去后我再构思一下要拍的素材。”
我看了看手机屏幕上显示的时间,确实该回教室了。和他道了再见后,我并不着急走,出神地盯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迎着光的剪影似乎和那个豆芽菜一样的孩子的身影慢慢重叠、交融,最终变成了一个自信又明亮的笑脸。
后来,我特意上网搜索到了他拍的那部微电影,讲的是一个破茧成蝶的美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