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孩子,向过度“鸡娃”说不
曹建龙

 

    近年来,个别急功近利的家长,过于推崇“鸡娃”式教育,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这种给孩子过度“打鸡血”的做法,短期内或许能够见效,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教育方式并不可取。

    孩子成长有其自身规律,每个孩子都有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作为家长,谁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任何期待都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尊重孩子的意愿、立足孩子的实际。鼓励孩子参加培训班、补习班未尝不可,但应以孩子的素质提升、兴趣培养、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征求孩子的意见,家长若不考虑孩子的情况,自作主张,盲目跟风,过度“鸡娃”式教育,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

    我有一个老同学,他的孩子读五年级,脑子灵活、勤奋好学,成绩也不错,但老同学看到身边不少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各个辅导班去学习,觉得自己的孩子若不去“充充电”,在未来的学业竞争中难免落于下风,便自作主张给孩子报了几个班,还天天给孩子“打鸡血”,希望通过“鸡娃”式教育培养出一个“硬核孩子”。可他的孩子呢,牺牲周末的休息时间上辅导班本就迫于无奈,久而久之,过于繁重的学习任务让孩子的身体吃不消了,每天精疲力尽,在校期间没有充沛的精力学习课堂知识,周末又无法及时消化培训班的知识,久而久之失去学习兴趣,成绩反倒下降了不少。

    凡事有度,过犹不及。与上述例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另一个朋友,他认为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关键,因此,他从不给孩子打“打鸡血”,而是根据孩子的志趣,缺什么补什么。比如,他的孩子对写作有兴趣,他就建议孩子报一个作文班,在兴趣的指引下,学习看图写话、情景写作、叙事作文,不但收获了写作技巧,还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受益匪浅。

    教育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更没有一招制胜的法宝。因此,家长需要转变观念,对“鸡娃”式教育不盲从,无论补习“充电”、兴趣培养,都应根据孩子的意愿,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如此才会收到良好效果,有益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前:8版(2021年04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